白杨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27 02:06:06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教学反思1

1.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主要包括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情感变化,欲扬先抑;借助背景,总结升华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环环相扣,符合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比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个主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从文中找到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对白杨树有了整体认知,白杨树的形象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再体会开头的境美,对黄土高原下的白杨树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前后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2.注重朗读与品味语言的结合。本课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必须注重朗读的训练。朗读不仅是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体会白杨树外形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词语重读,比如“力争”“绝无”“一律”“绝不”等。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休会到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外形特征。学生在体会白杨树神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四个反问句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深刻体会到白杨树的精神和意志。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朗读中触摸语言、赏析语言、涵咏语言,在朗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师生的语言呈现出螺旋式地上升,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达到“师生一心,教学相长”的理想

白杨教学反思2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鉴于以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教学中,我选择了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第12自然段)作为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和教学的重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这是第一次初步感知白杨的特点;在全班交流,深入了解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后,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感情读这段话,这是二读——理解读;在理解了爸爸的心愿,读懂了爸爸的心之后,让学生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这是三读——体验读。整堂课就是以此为轴进行教学,效果不错。

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训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让学生换成具体的地方说一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了白杨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学“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我给学生如下示范: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你能这样说吗?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体会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既落实了语言的训练,又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为帮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在课文的思维空白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选择最佳时机、合理引入相关阅读资料,进行主题阅读是本节课的另一突出亮点。

本课教学所引入的资料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单元教学的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课导入新课环节引入的西部地区的范围图、西部地区的资料、西部戈壁图、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资料,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西部,为后面的理解做了铺垫,奠定了情感基础,这些资料交流的形式是借助多媒体,教师补充交流;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补充引入了以下资料:“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这些资料的补充,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理解了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的情怀。

第二部分是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或引入课后的阅读链接,或引入相关的经典性的本外资源。本课在感悟了白杨的特点、理解了爸爸的心愿之后,让学生感情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情怀,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学生学完本课,总结领悟课文写法(借物喻人)的基础上,引入了同样写白杨、同样运用借物喻人写法文章——《白杨礼赞》,让学生进行主题性拓展阅读,学生有了大量的时间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大量阅读提升了学生生命的质量,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主题阅读而闪现光辉。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合理处理了文本资源与本外资源的关系与时间分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感觉这样上课学生有收获,教师更轻松。

白杨教学反思3

《白杨》一课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述里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体会作者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在教学《白杨》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课上,我从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 ……此处隐藏13416个字……些困难。如第1自然段中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以至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能够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白杨教学反思13

《白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对白杨的特点和父亲表白的心愿这一难点,在备这一课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学生是否能体会得出来,于是课堂上我创造一切机会尽量让学生去读,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如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主要抓住爸爸的一段话来领会,在这部分,我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分小组讨论,当学生还有些困难的时候,再次来朗读这段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白杨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又如父亲向孩子们表白自己的心愿这一段中,我先跟学生一起分部分朗读,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在初步感知后,我让学生又讨论白杨和爸爸有哪些相似之处,从中进一步感受到爸爸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在处理课文难点部分,我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分组合作学习,文章难点慢慢地化解了。

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在学完这一段时,一学生又提出一个疑问:前面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时,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书,在思考问题。通过朗读,熟读,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白杨教学反思14

本次微课教学时间9分钟,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借白杨歌颂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着、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情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四年级课文《落花生》出现过,孩子们对“借物喻人”有所了解,但大多只能只言片语的道出个大概,并不熟知。鉴于此,在本节微课中通过回顾学习、精读文本、归纳方法、拓展练习等方法,去帮助孩子们更好掌握理解这种写作手法。

1、复习导入,揭示主题。通过回顾《落花生》这篇课文中作者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像花生一样,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想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明确:“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一种人的品格。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进入主题,使学生明确本次微课的学习内容,又对“借物喻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精读文本,感悟“借物喻人”。微课中,通过品读三个重点句去感悟整篇课文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归纳方法,小结运用“借物喻人”的要点:

(1)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特点;

(2)分析“物”的形象本质;

(3)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

(4)感悟“物”与人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感情。通过归纳梳理,学生明白在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时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么样的人。

4、拓展练习,加强巩固。这个片段挖掘生活中有象征意义的自然物,让学生着眼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莲花、蜜蜂、青松等,训练学生养成行文前思考的习惯,思考事物背后的象征意义,学会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

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孩子们将对这一手法将不再陌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手法,相信如果能做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身边事物,发掘其象征意义,叙事中逐步揭示事物深意的话,就能熟练将“借物喻人”运用于作文中。

白杨教学反思1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互动,教活了老教材。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白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