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尊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尊严》教学反思1目标:
1、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书,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语句的揣摩,理解什么是“尊严”。
3、通过读书、思考、讨论,懂得尊严的价值与意义。
重难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语句的揣摩,理解什么是“尊严”。
准备:
1、有关尊严的格言警句
2、课件
时间:2课时
过程:
一、名言诵读,导入新课
1、出示: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孟 子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卢 梭
2、齐读
3、知道这几句话都和什么有关吗?(尊严)(板书:尊严)是的,屠格涅夫也曾说过: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今天,我们就一起就尊严这个话题来学习一篇文章。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名言诵读,使学生能初步建立对尊严的一种朦胧的感知,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主旨的距离,便于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3、检查读书情况:
(1)生字词(认读):
南加州 沃尔逊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杰克逊 狼吞虎咽 百分之百 哈默 尊严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应该从文本的整体出发,品味、诵读、积累语言之后,必须回归到文本的整体。基于此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扫除阅读的字词障碍的同时,对文本能建立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知。)
三、品读词句,体味人品
(一)质疑问难:
1、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可是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2、指名读——齐读——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3、学贵有疑,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学习习惯!杰克逊说他什么都没有,他究竟没有什么呢?
(提示:那时的他,没有 ,没有 ,没有 。)
4、是呀!他此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杰克逊却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课文,走近哈默,探个究竟!
(二)自主探究
1、请默读课文,想一想,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划出描写哈默的语句。
2、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3、反馈:
(1)谁来说说,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
(狼吞虎咽;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这些逃难的人,在寒冷的冬天,背井离乡,缺吃少穿,在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呀?
(3)看来,此时他们为饥饿所困,为疲惫所困,为焦渴所困。哈默此时什么样?
(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4)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描写哈默外貌的句子,想象一下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吧。
(5)哈默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6)此时的哈默“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什么?(出示:此时他需要 ,需要 ,需要 。)
过渡:可哈默选择的却是干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请自由朗读课文的2——5自然段,注意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句子旁边。
4、学生读文,师巡视
5、交流:(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句一: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句二: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句三:“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句四: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6、小结: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一起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哈默的感受吧!
7、经过连续的逃难生活,哈默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了,如果他拒绝了这些食物,会怎样?
8、他对这些心知肚明,可尽管他那样渴望食物,尽管他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可他依然坚持先干活,再吃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耐力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呢?(板书:自尊)
9、哈默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10、其他逃难者得到的是善良人的施舍,而哈默得到的是劳动之后的报酬,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他与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时哈默仅仅得到了食物吗?
(出示:他获得了别人对他的 ,因为他拥有 。)
11、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还有疑问吗?(理解,结合作业本练习)
12、此时,你最想对哈默说些什么呢?
13、学了课文,你觉得杰克逊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的特点——着重描写了人物的言行,联系单元教材的编排意图与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的言行去展开各种学习活动,体会人物品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年级特点,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潜心作批注,以期待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能同步发展。)
四、知识链接,课外拓展
哈默与邓小平(图文)
(设计意图:依据大语文观的理念,课程之间要有融合,课堂内外也要相结合。为此安排这一环节,除了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达大语文观的理念,并产生大语文学习的意识。)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自尊者自信,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尊严,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激励你不断努力,不断向前!
六、作业布置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触,把它写下来好吗?
2、如果感兴趣请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也可以结合亲 ……此处隐藏10524个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尊严》教学反思13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群饥饿难忍的逃难者中,有一个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叫哈默,他宁可挨饿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取食物。他用实际行动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镇长杰克逊的赏识,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课文宣扬的是哈默以坚强的毅力所坚守的“用劳动换取报酬”的信念。哈默的行为孩子们不难理解。而对尊严的捍卫,正是现实社会所缺失的。有心未必能做成好事,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别人需要的是什么。前不久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从乡下进城读书,在公交车上,听到旁边座位一孩子吵着要喝可乐,妈妈不同意,想着法子哄孩子。年轻人家在农村,从来没喝过可乐,这次来的途中爸爸硬是给他买了易拉罐装的可乐。他拿出可乐罐,想要打开来喝,添,拧,摇。。。。。他用尽一切办法,就是没法打开,羞红了脸,偷偷地又把饮料收起来。”宝宝,我们喝可乐吧。“”我们先把这上面的环提起来,用手指勾住,用力一拉,就打开了。你试试。“耳旁传来年轻妈妈和孩子的对话。年轻人用同样的方法,轻松地打开了易拉罐。没有直接的交流,没有手把手教,却用一种最温暖的方式帮助了他人,给别人留下了尊严。这个年轻人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一场景。
关于尊严的事例,生活中还有很多,那些身患残疾,却凭着自己的努力,练就一身本领,在街头卖唱卖艺的人,也跟哈默一样,不食嗟来之食,同样值得我们尊重。而我们,要做的是按他们希望的方式给他们留下尊严,而不是大张旗鼓地施舍与同情!
《尊严》教学反思14在本次教学大练兵活动中,我选择了执教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尊严》。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本文对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的描写来体现的。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在教学之前,我认真的研读了教材,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借助格言,感知尊严。
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尊严”的含义,上课伊始,我就用课件出示了一些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
二、研读语句,感悟尊严。
在感知的基础上,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画一画描写年轻人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再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体会。等学生找出这些语句,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品读,品读有关描写年轻人外貌、神态的句子,体会到他早已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品读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边读边想象年轻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懂得,哈默不接受事物的精神之可贵,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最后结合上文理解镇长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
三、故事拓展,学会自尊。
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还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一个商人让小学生小林做虚假广告,如果你就是林林,你怎么办?引导学生辩论,各抒己见。然后老师总结,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在执教过程中,我自己感觉做的好的方面有: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深入,以读为主线,能够较好的抓住重点句子进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得语言,体会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鼓励学生针对课题及课文内容、重点词句,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比如:
1、问题太琐碎,不够简练。其实全文可围绕一个问题:“这是个怎样的年轻人?”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发散出去,找重点词句感悟。这样思路就会比较清晰。
2、在设计中还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尊严》教学反思15回顾我所执教的课文——《为了他的尊严》,课文记叙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我所教学的第二课时,重点研讨的是乞丐搬砖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学法指导。
首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读的训练,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感悟对比赏析读的方法,通过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不同与对待搬砖神态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从读中让学生的情感从对乞丐的同情发展为敬佩,从而引到主题“尊严”。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这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没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来填补空白,学生的感受源自于语言文字,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处理,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
最后引领文本进行读写结合。我主要让学生迁移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写法,提供中心句让学生写“我怔住了”的一个场面。因为有了文章范例的铺垫,再加上对语句的`挖掘及习作的指导,因此学生写起来思路较流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因此在课堂语言的评价中我鼓励学困生、在提问时倾向学困生,问题设计上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各有所学,各有所感。
当然,我在教学中还是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还不够丰富。学生的激情还没得到很好的激发。
2、对一些关键词的指导还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我怔住了”的教学,我只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对于“乞丐为什么会怔住了”这重点内容的挖掘却忽视了,这样造成上下文的脱节。
3、由于担心时间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环节中会出现“抢”孩子发言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层性问题显得还不够,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我想,只有今后在教学中不断进取与探求,才能接近教学的真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