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读后感

时间:2025-08-28 09:58:38
《三十六计》读后感

《三十六计》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十六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十六计》读后感1

我在暑假里读了许多书,其中就有一本《三十六计》。这本书令我感受很深,得到了很多启发。

《三十六计》是《胜战计》、《敌战计》、《攻城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共六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6计,一共六六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中比较著名的有“瞒天过海”、“趁火打劫”、“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偷梁换柱”、“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等·········

在《三十六计》里,有一句话这样的: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意思是:防备周密,那么意志就会懈怠下来;平常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秘密蕴藏在公开事物中,而不是与公开事物相对立。极为公开的事情里往往隐藏着极其隐秘的计谋。

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时,周瑜就巧用计谋,借曹操除掉了孙刘联盟的心腹大患。诸葛亮用计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便和刘备等人来到了江夏,并与孙权联盟,准备共抗曹军。曹操气势汹汹地带了百万大军南下,想与孙刘决一死战。在大战前夕,曹操命蔡瑁为水师大都督,张允为水师副都督,加紧操练水军。蔡瑁曾为荆州水军大都督,训练水军很有一套。周瑜很想除掉蔡瑁、张允,便心生一计。曹操派蒋干来劝降,蒋干是周瑜同窗旧友,与周瑜一起喝酒。周瑜喝了一些后,假装醉了,要去睡觉。蒋干乘周瑜睡着了,便翻周瑜桌上的竹简,突然发现了一封周瑜假拟的“蔡瑁、张允至周瑜的信”,蒋干信以为真,信里说蔡瑁、张允会割下曹操的头,送给大都督。蒋干看后大惊,把信放入口袋,第二天急匆匆赶了回去,并把信交给了曹操。曹操看后,叫人把蔡瑁、张允叫来。曹操问蔡瑁水师可否训练好,蔡瑁说没有,曹操便把他俩斩了。周瑜巧妙地运用了计谋,借曹操之手除了大患,奠定了后来赤壁之战胜利的基础。

《三十六计》里讲了很多计谋,我很喜欢这本书,它令我受益匪浅。

《三十六计》读后感2

《三十六计》作者及其身卒年月不详,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勇永远敌不过智。

此书主要讲了由三十六个计谋构成的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及败战计。

从第一计瞒天过海到最后一计走为上,计计精彩。可谓是攻守兼备,战无不胜。我来给大家介绍几个众所周知的计谋。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原典: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比如张仪诓楚助强秦。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他人之手去害人。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比如刘秀借刀杀李铁。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比如隋文帝智灭南陈。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原典: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在古代,三十六计只要能灵活运用一定能一统天下。

三十六计的`清单是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三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计计制胜。先祖们用三十六计打了许多胜仗,也用它躲避了不必要的损失。

《三十六计》读后感3

开学时,王老师让我们读《三十六计》,可能王老师是为了让我们变聪明吧!过了几天,妈妈给我把书买了回来,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读了起来。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被誉为东方思想宝库的“明珠”,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兵法双绝。书中的计名来源颇广。有的来源于历史的典故,如“围魏救赵”;有点来源于古代的兵书,如“声东击西”;有的来源于日常生活,如“指桑骂槐”;有的来源于诗人的诗句,如“擒贼擒王”。

虽然我还没有将这本书读完,但我深深的被里面的事例所折服,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哪怕是遇到麻烦,只要将事情巧妙的做好,将麻烦巧妙的避开,这便是智慧的所在。我最喜欢的是第一计“瞒天过海”,因为我在生活中也有过瞒天过海的情形。

记得我在八岁生日的.时候,我约了班上的几个同学,让她们在楼下等我,结果没过一会儿,我去了酒店,他们竟然在楼下等了我两个多小时,在星期一去学校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很不高兴的样子。我心里知道他们是在为那天的事情生气,我只好走过去问他们:“你们怎么了?”他们说:“那天你为什么骗我们?”我只好说:“那天,我来不及找你们了,我爸妈领我出去了,一时回不来,所以只好委屈你们在楼下等了。”她们也相信我的话了,最后我们又在一起玩了,其实我的心里一直很愧疚,我不应该骗她们,但我用了瞒天过海这一计,挽回了我们之间的友情,但我下决心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三十六计》讲到的每一计,都是智慧的结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读法,并在其中学习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很多,它带给我很大的启发,深层次的知识我将进一步获知。这也是一本思维挖掘的书,让我们明白,很多问题要多方面、多角度的想,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教师点评:《三十六计》聚合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是一部兵法和智谋的奇书。给四年级学生推荐这本书,一是教材的要求,二是训练学生思维理解能力,三是了解历史……小作者通过细心研读,收获颇丰。望我们向小作者一样爱读书,会读书。

《三十六计》读后感4

“昨天没有好好复习,又在‘混水摸鱼’啦!”

“知道你这次考得好!老师刚批评了我,你又来‘趁火打劫’,真的不够义气!”

“我们就守在球门前来个‘以逸待劳’。”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用上了三十六计啊!但三十六计究竟是什么呢?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古代兵法双绝。三十六条计策按照各自特点分为六组,分别为第一组胜战计,第二组敌战计,第三组攻战计,第四组混战计,第五组并战计,第六组败战计。原书对于各个计策的解释 ……此处隐藏4631个字……词不是很懂,但觉得这些词读起来琅琅上口:金蝉脱壳、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打草惊蛇、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指桑骂槐。细细。读来,还真爱不释手呢!特别是里面的《空城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阳平,军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有少数老弱残兵留在城内,司马懿率兵15万前来攻城,此时急令蜀兵救援已经来不及了,诸葛亮临危不乱,传令大开城门,自己登上城楼顶端坐弹琴,吓走了曹兵。这虚张声势,刚柔相济的计谋因此被传为美谈,我真为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和足智多谋叫好!当然书中还有许多回味的故事,它收集了我国许多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可谓计计精彩。打战、经商需要三十六计,我们教师学习、工作、生活也离不开它。平时你可千万别“瞒天过海”“混水摸鱼”。看到“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的事情别“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学校的发展,年级的建设需要你献计献策,我在这“反客为主”“抛砖引玉”了!

《三十六计》读后感11

读《三十六计》纯属偶然。一则该书名字太过响亮,什么“借刀杀人”“笑里藏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等等太为常见。二则这么常见的书作为一个读书爱好者又是一个古典文化的附庸风雅者一直没读过,不合适。三则家里人买书正好赠了一本,你说巧不巧?这就好比瞌睡了正好第一枕头,反正我是不用专门掏钱买了。

印象最深的是“瞒天过海”计与“笑里藏刀”计中的故事。先说“瞒天过海”计,这是第一套战胜计中的第一计,源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大概讲了一个唐太宗为平天下率军欲过大海然而众将暂无对策,此时一人来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请求见驾。帝大喜,率百官随至其家,见万户皆用彩幕密遮,室内皆绣幔锦彩,茵褥铺地。一度宴饮,突然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揭开彩幕一看才发觉大军竟已航行于大海之上!

当时读时就心有疑惑却不能解,后做梦大致想象了下画面,再读不解之处俞多已。其一“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什么样的钟鸣鼎食之家可以单独拿出三十万的粮食?这样的人家应该是地方一巨,唐太宗可曾有闻?“万户皆用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这和平常人家或达官贵人家的房屋装修风格迥然不同,充满神秘色彩,不可疑么?“大军竟已航行于大海之上”皇帝与朝臣赴宴,三十万大军也一同去么,再者发现不对军中或朝臣无一人告知么?

还有一“笑里藏刀”编为第二套敌战计三十六计第十计。该计源于战国时期,秦国为对外扩张,派公孙鞅攻打魏国,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该城地势险要,工事坚固,难以从正面进攻。公孙鞅探得守城将领是与自己曾有过交往的公子卬,于是休书套近乎,谈矫情还做出欲求和的`种种假象。公子卬受骗,崤山一带被轻取。

只叹公子卬,为人太过天真。两军交战,更何况来扰者花费财力物力人力,千里迢迢声势浩大来了,在城外住着,不捞点好处会轻易撤退?还会主动求和?他背后的大王能答应?两军对战,各为其主,也为背后的责任,国家的意志,岂是私人旧时一点点交情可换取的?

读到后面发现有些计其实都是一生二二生三的演变,其中的故事有些可能因为时代的问题无法理解与想象,但从这样的经典中我依然可以学到很多。

《三十六计》读后感12

六六三十六计,数中有术,术中有数!以少胜多的壮丽,奇骑突袭的传奇。这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寒假我仔细品读,体会古典军事文化的精华,学习古人高超的智慧谋略。

其中三十六计一一调虎离山,让我印象深刻。在东汉未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东吴的孙策也打算向北扩张自已的领地。江北的庐江郡是一个战略要地,孙策打算占领这个地方,但他心里明白,庐江郡南边是长江,北边是准水,易守难攻,不能硬攻。于是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妙计。

孙策先是派人给庐江郡的守城将领刘勋送去一份厚礼,还附上一封信。在信中,孙策先是夸刘勋才华横溢,功勋卓著,接着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孙策说:“上缭经常派兵骚扰我们,我们弱小不堪骚扰,恳请将军发兵收复上缭,我们将感激不尽。刘勋看信,非常得意,而且上缭一带非常富庶,刘勋觉得孙策这样软弱无能,就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决定先攻自己早已垂涎三尺的上缭,命令一出,刘勋的部将极力劝阻,但是此时,刘勋已经听不进去了,他带着精兵强将,开始攻打上缭。

孙策得知刘勋带领精锐部队去攻击上缭,非常高兴,便亲自带兵袭击庐江郡,因庐江城中空虚,大军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挡,就占领了庐江郡,孙策夺取庐江郡,为后来孙氏统一江南,割据江东奠定了基础。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嘿!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三十六计。

下课了,我和同学一起玩“盲人摸象”,当盲人快要摸到“象”时,我急中生智,在“盲人”身后拍了拍手,因为“盲人”看不见,只能靠听音识别,所以他就会转身朝声音走去,当他快接近我时,別的同学又制造出声音,他又掉转头去……这不是用到了“声东击西”一招吗?

还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怕挨骂,于是我想了个计谋。回到家一进门,我弯下腰,用手捧着肚子,装成痛苦的样子说:“妈妈,我肚子疼。”妈妈信以为真,焦急得问东问西……当知道我的成绩后,也沒批评我了。嘿嘿!"苦肉计”演的怎么样?

"三十六计",计计都充满了智慧,大家都去读一读吧!

《三十六计》读后感13

“三十六计”聚合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是一部兵法和智谋的奇书。全书共分六套谋略,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计谋又分为六个计策,共三十六计。有空时拿出来看一看,可以了解相关的历史常识和文学知识。

其中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给我的印象最深:南北朝北周时代,周宣帝昏庸无能,只知道吃喝玩乐,把朝政交给了杨皇后的父亲隋国公杨坚主持。随着势力逐渐壮大,杨坚开始有了做皇帝的野心。但他觉得手握重兵的相州总管尉迟炯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就派出亲信韦孝宽到邺城去替换尉迟炯。尉迟炯又气又恨,就准备在邺城杀死韦孝宽。韦孝宽知道后,立即向西逃跑。

韦孝宽在逃跑的过程中,每到一个驿站,就对驿站的管事说:“尉迟大人很快就要到了,你们赶快准备好酒宴迎接他,不能怠慢。”同时,他在临走的时候还找了个借口,把驿站中的好马全部迁走。

尉迟炯听说韦孝宽逃跑了,就命令部下梁子康去追韦孝宽。路上,梁子康见每个驿站都有好酒好菜招待他们,边毫不客气的`大吃大喝。准备在驿站换马的时候,驿站里找到的都是老弱残马。就这样,韦孝宽逃过了尉迟炯的追击。

还记得在某一个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广百逛街的时候,我们在七楼卖健身器械的地方,有一个推销员让我们试一试他们公司的健身器械,我们就去试了一下,那个推销员在旁边讲这个将那个,都是劝我们买他们公司的健身器械,后来有一个外国朋友来了,推销员马上就过去了,我们趁这个机会“走为上计”了。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得着三十六计。我想说平时你们学习可千万别“瞒天过海”“浑水摸鱼”瞎闯祸哦!看到“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的事情别“隔岸观火”休手旁观,班级的荣誉需要你来献计献策,我在这里“反客为主”“抛砖引玉”了!

《《三十六计》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